2014年10月18日,在公司总部会议室召开了一次职场新员工座谈会。在会上,刚毕业不久的员工们提出了自己在工作、学习和个人成长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困惑。集团董事长黎东平就这些困惑一一与大家进行探讨,并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,为大家答疑解惑,指点迷津。本文整理自黎总在座谈会上的分享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感悟和思考。
自公司成立已有半年时间,我们的员工绝大部分都很年轻,30岁以下的占据主流。对于我们正在从事的行业,很多人不清楚、不熟悉,新人们不懂,职场老员工也是一知半解,我也和大家一样,在边工作、边学习、边思索、边进取。所以,在这个阶段,大家有很多的困惑与迷思,也是正常。平时,大家不知道工作应该怎样做,怎样才能做好。纵然有激情、有干劲,也是很多话不敢说,很多想法不敢去实现,只是坐等着领导发话,领导指哪儿打哪儿。同时,尽管很多人都认识到公司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多么好的平台,并因此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,但在加入公司、身在此山之后,有些人反而无法识别庐山真面目、无法感知这个平台的好坏。今天,我们召开这次座谈会,就是想和刚毕业不久的员工聊一聊,谈谈你们心中的迷茫与困惑,用我个人的阅历和感受,解开你们心中的忧愁。
前几日,我曾用这样的比喻形容烟台和港区两个公司:集团总部要求大家以多杀鬼子为目标,烟台公司大致知道鬼子在哪里,但是还没找到砍鬼子的大刀,大家在为找刀而迷惘,然而现在鬼子越来越多,再不出刀,眼看就有被鬼子消灭的危险;港区公司现在每人腰里都别着一把大刀,总想出手砍鬼子,但是并不清楚谁是真正的鬼子。对比起来,总部则是守着刀剑库,但却不清楚仓库有几把刀。这就是说,港区公司执行力很强,但缺乏整体规划;烟台公司任务目标很明确,但对资金、资源、人才、制度、流程从何而来感到非常迷茫,因此在迷茫中找刀;总部一些部门也有自己的问题,坐拥资源,但不懂得整合运用。这些比喻形象地反映出我们目前的一些状况,看到这种状况,我非常心急,所以,今天我想具体地和大家聊聊你们的迷茫和困惑。
一、如何定义个人成功?
成功的概念十分宽泛,很多人对成功也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和具象的目标,活在自己虚无缥缈的概念里。一方面总想着成就一番大事,另一方面却又画地为牢,把自己囚禁在内心的小圈子里,出不来,也不愿出来,成为了思想上的“宅男宅女”。
之前,我们曾探讨过,人有三种角色,即自然人、社会人和角色人。自然人是从满足人类生存本能的属性划分,社会人要遵守社会规范,受道德法律的制约,角色人是指在组织中、在职场上,由角色、岗位、职责定义的人。
公司向来是高标准、严要求,这个组织中的角色人一定有标准、有及格线的,达不到这个标准、低于这个及格线,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瑞人,就不能融于我们的队伍。在中瑞,职场人对事业一定要有追求,也就是自己心中要有一道坎,有目标。
刚才听到员工的发言,有人说成功的标准就是自己感到开心、舒心。这种观点非常典型,在员工中很有代表性,大多数人认为开心就是成功。但事实上,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开开心心的干成大事,只有功成名就之后,才有资格谈开心。开心是一种态度,但一定不是结果,但凡把开心当结果的,以后一定会后悔和遗憾。所谓的“开心就好”,不过是伪哲学。因此,要注意区分那些伪哲学和伪命题,不要为自己不努力、不承担责任找借口。
对于你们这些步入职场不久的员工,用薪水和职位去衡量成功还为时尚早。公平不是天平,不是左边放上重量,右边就立即加上量衡。公平是长期的,就个人而言,年轻时总是付出大于回报,这样日后才能享受奋斗的成果。拿天平去衡量公平,难免会有比较、有计较,从而产生抱怨和负能量,侵蚀自己的激情。所以,年轻人要设立自己的目标,将其分解量化,找到刀,磨好刀,做好吃苦奋斗的准备。人生是很公平的,要想享多大的福,就得吃多大的苦,要想以后清闲,就得先前辛苦。大家想一下我们身边的案例,那些晚景惨淡的人,是不是都是把享乐放在了前面?趁着年轻,在能辛苦的时候吃苦,生活才会越来越好,先苦后甜,才是真甜。那些动辄就希望升职加薪的人,要时常扪心自问:自己学到了多少东西?掌握了多少技能?开拓了多少眼界?积累了多少阅历?年轻时最重要的,就是装备好自己,重装出发,随时迎接战斗。
成功一定是有底线、有原则的。随手捡来的东西怎能称之为成功呢?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坎,迈过那道坎,才会有成就感,才能称之为成功。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,从生活、学习、工作各个方面,思考什么是成功。
二、怎样实现个人成功?
个人成功从何而来?从个人战略上来。战略就是A到B,由此岸到彼岸。个人成功的道路是个人战略,组织成功的途径就是组织战略,我们之前所讲的“上对平台、跟对人”说的也是战略。在员工训练营中,大家都描述了自己三年后成功的样子,这个描述是量化和图像化的,在这个过程中,很多人明晰了自己的短期目标。之所以有这个环节,也是想让大家通过设定目标,去实现理想、达到成功。大家一定要记住:心中无目标,永远不成功。
总的来说,要想成功,既要有宏大的战略目标,又要能将其分解为阶段性的胜利。在成功的道路上,一定有无数个小节点、无数个小成功。我们要把大的战略目标挂在墙上,埋在心里,紧盯小成功。战略性的大成功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,小成功则激励着我们步步前行,给我们带来信心、动力、正能量。
成功是没有捷径的,要实现成功,唯一正确的路径就是5+2,白加黑,夜以继日、日夜兼程。做为职场新人,你们目前还有很多东西没弄懂,很多技能没掌握,本身已经相对落后了,如果还按部就班、亦步亦趋,就只能永远落后。幸好你们还年轻,有的是时间、精力和激情,这就是你们最大也是唯一的资本,只有毫不懈怠、快马扬鞭,才会有弯道超车的可能,才能超越别人,领先到达终点。
如果你觉得每天上班都很累,无精打采,下班了才能长舒一口气,才能轻松,那你就要反思自己的状态了。你们刚刚走出校园,你们面对的一切都是新的——新社会、新环境、新知识,在这崭新的天地间,你们最应该是什么状态、最应该有什么情怀?——初恋般的情怀。初恋般的情怀意味着极具热情和激情,面对工作,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,很多东西还没有学,很多书还没有看,很多事还来不及做!你们一定是心无旁骛、勇往直前,而不是心如止水、波澜不惊。作为初入职场的新人,一定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,找准自己的差距,多学习、多思考,多在工作中积累锻炼、武装好自己。只有以这样的心态做事,才能做成事。
成功的第一步就是改变自己,要增加我们的厚度、拓宽我们的宽度、擢升我们的高度。当然,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。做基层员工时,要做到夯实基础,提升细节性的执行能力;担任主管、经理级别岗位时,要加强系统性的组织能力,这是基层员工走向主管副经理的必要条件;成为高层管理人员时,要具备格局观、架构力,做到心有图像、胸中有战略。
在我大学毕业的时候,正是一腔热血满腹壮志,毅然决然放弃了保研和留校的机会,选择了奔赴专业的最前线,来到纺织之城郑州,进入工厂第一线,成为一名光荣的技术工人。我主动请缨,从最基层最艰苦的运转班做起,用最饱满的热情和干劲,独立承担一线技术重任,那时的我只顾做好自己的工作,发挥自己的能量,并不多想其他,却在第五年,在我还不到30岁的时候,从千余名员工中被层层选拔出来,任命为车间主任。我成了厂里最年轻的车间主任,但这并不是我最自豪的地方,我最引以为豪的地方在于,在完成一线工作的同时,靠着一股钻研劲儿,发表了十余篇技术论文,并且其中有一半刊登在国家级期刊上。同时,作为一个内向的技术员,要走上领导岗位,成为一名合格、优秀乃至卓越的管理者,固步自封是不行的,我深知要想更上一层楼,就必须改变自己、自觉转型。我积极参加各种知识竞赛、演讲比赛,参加了两次清华大学的管理学培训,拿到了EMBA学位,在这个过程中,我用心用力,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,可以说,我能有今天,都是靠那些日日夜夜,靠5+2、白加黑,靠衣带渐宽终不悔,努力奋斗得来的。
我曾和公司一些高管说过,技术骨干很难当领导,因为他往往囿于自己专业的圈子,难以综合考量,兼顾全局。但技术骨干是可以当领导的,就像我一样,前提是要跳出专业圈,保留专业思维。这样就能扩大视野,有逻辑有架构的进行专业化的思维。
我分享自己的经历,想告诉大家的是,成功离不开目标、激情、改变和奋斗。无论是作为职场新人,还是需要转型的中高层管理者,我们所拥有的天赋和资源可能各不相同,但有一样、也只有这一样,是大家都能做到并自己掌握的,那就是,学习。
三、如何弥补不足、走出迷茫
(一)学习是弥补不足的唯一途径
弥补不足永远只有一个途径,就是抓住一切机会,主动学习。
有些员工自己想学,但苦于没有老师教,其实在我们公司,无时无刻都有老师教你们。首先,领导就是最近的老师,强将手下无弱兵,我希望直属上级要多和下属沟通,言传身教的去引导,作为下属员工,也要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。其次,三人行,必有我师,要善于互相学习,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,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。第三,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种,像我们日常召开的例会、讨论会和决策会,也是学习的机会。比如开会的时候,你们每个人都要踊跃的参与进来,多听多看多思考多发言,一定要听进去,弄清楚前提和逻辑,即便不需要自己决策,也可以在脑海里模拟演练,设想一下如果事情由自己来做的话,会怎么做。每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各不相同,人生也不可能事事都会亲历,多做模演,也是在丰富自己。学习是弥补不足的唯一途径,但同时要注意的是,我们不是学校,不是学堂,我们还有自己本职工作要做,要善于在工作中、在业务中学习,在运动中瞄准,在冲锋中杀敌。
学习并不局限于专业,进入我们这个平台,就没有那么多的专业壁垒,我们更希望培养复合型人才,使大家掌握多种专业和技能。非专业领域的知识,尤其是人文类,有时候更能拓展大家的视野,提升综合素质。我希望只要是相关领域,大家都多去了解,不会就去学,一直学到懂,懂后再去悟。我们是一个年轻化的团队,要随时接受新的观点和理念,不能固步自封、思维僵化。至于那些娱乐性的读物和节目,它们只能令人放松,不会使人进步,希望大家不要沉湎其中。
我们这个平台,不仅指引方向、规范路径,还教给大家很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。麦肯锡方法就是我们的一大法宝,把它学透了、用熟了,管理的精髓和要义也就领会了。相比较而言,波特五力模型、价值曲线、SWOT分析等这些工具,在操作运用过程中,都可能因为主观判断而丧失客观性,最终变成一纸空文,自欺欺人。而麦肯锡方法恰恰是以事实为依据,有着客观的前提和缜密的逻辑,最能推导出科学有效的结果。所以,从新员工培训时,我们就一再强调要用麦肯锡方法来指导工作,但是学过后,真正能够自己纯熟运用、独立演练、持之以恒的,并不多。
最后,也只有多学习、多思考,才能塑造自己的格局观、架构力。这些并不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能力,需要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,一点点的学习、打磨和修正。
(二)要创新,也要匠心
我们所做的事业、我们所处的时代,需要创新型思维和创新的认识,但创新又是有底线和原则的,没想明白就去盲目创新,那叫标新立异。我们鼓励创新,之前的头脑风暴,包括会议上对各种问题的探讨,都是为了激发大家的创新精神,让大家畅所欲言,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,但有些人表现的并不积极,反而对那些已经固定的标准和流程又很想创新。我们是初创的企业,有制度比没有强,制定制度的流程就是先固化、后优化,在没有丰富事实根据的情况下,空谈制度流程上的修改和创新,是不科学的。
无论是在思索创新,还是在日常工作中,我希望大家都葆有一颗匠心:首先要过自己那一关 ,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。在学习和业务上,每一天每一点每一厘都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,既要有质量把关,又要有时间控制,自己觉得对得起自己了,再去对照公司的标准和要求,看是否达到了。
(三)提升综合能力
很多职场新人反映,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强,其实,这是可以在实践中改进的。关注自己的全方位能力,提升综合素质,补齐短板、发挥长处,也能进步的更快。
沟通的前提是open,我们要带着开放的心态,首先打开自己的心扉。主动走出去、自我破冰,才能迈出沟通的第一步。
有效沟通的法宝,就是真诚和谦虚,这是永远也是唯一的法宝。真诚就是以本真示人,不要寄望于别人永远对自己有一个高大全的印象,以真实的自己与人交流,哪怕是略显浅薄,也能给人以诚意。同时,待人接物还要保持谦虚,不卑不亢,首先要照顾对方的情绪,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。沟通不在于夸夸其谈,不在于长篇大论,就在于真诚和谦虚,做到这两点,你就会发现你渐渐的拥有了很多朋友。
说到写作能力,其实我们并不要求你文采斐然,只要言之有物、言之有理,能够让别人看清楚看明白,就能保证基本的写作需求了。写作并不只是单纯的文字堆砌,它的前提是认知,心中有架构、胸中有山河,手下才能绘制宏篇。至于怎么扎实写作的基本功,无非就是那句话: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,还是离不开多学习、多练习。
(四)端正心态
在前进的途中,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理想之所以称为理想,正是因为它远大,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达成的,所以,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,也不能因其遥远,就灰心失望、丧失斗志。在面对种种生活压力的时候,要懂得适时的将其转化为动力,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化解、去争取,待日后走过千山万水,回过头来,你会发现当时的万里长征,已经行之将至,当时的泰山压顶,不过是遮眼浮云。
在处理工作和生活关系的时候,很多职场新人不知道如何把握平衡。其实所谓平衡,就是取舍。事事都兼顾万全,是很难做到的,常人只好有所偏重、有所取舍。在你们这个阶段,要清楚哪些方面是可以舍弃的,哪些东西是一定要得到的,就我的个人经验来说,初时舍弃安逸与舒服,往后才能将自己的道路越走越宽。
基本说来,每个人无外乎涉足三个圈子:生活圈、朋友圈、事业圈。生活圈由家人、亲戚、朋友组成,朋友圈里,是有共同爱好,并能谈得来的人,事业圈就是能够在事业上提供帮助、相互提携的人。在你们这个阶段,生活圈和朋友圈固然不能废弃,但也不能过于迷恋,要学会去扩大、延展自己的事业圈,并调动力量、整合资源,让其他圈子也为事业服务。要时常反省,时常问问自己:我是谁?我从哪儿来?要到哪儿去?怎么到达?
最后,用几句话与大家共勉,这也是我对年轻人的寄语:对目标要有初恋般的情怀,对学习要有苦行僧的态度,坚定执著永不言弃,据义履方守正不回。